“年味”淡了吗?透视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
www.fjsen.com 2018-02-22 20:25:37 来源: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
“年味”之变:“仪式感”弱化,团圆的“文化基因”恒久不变
“小时候守着电视看春晚”“等着穿新衣服、吃好饭”“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拜年”“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”……很多人都对这些记忆印象深刻。
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、城乡及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,人们对春节的参与深度降低,置办年货、拜年方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,过年的“仪式感”也在弱化。
“二十三,糖瓜儿粘;二十四,扫房子……大年初一扭一扭。”淄博市民李伟说,虽然一些传统过年民俗人们参与的少了,但是人们过年回家团圆的习惯还是不变的。
专家认为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人们心中对过年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,年俗作为具体表现形式也必然因此而变化。例如,少放鞭炮、低糖低油饮食、网络拜年等都是适应新形势所发生的改变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认为,年味其实就是人情味,只要人情味不变,形式变化是习俗的常态。
中国乡土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艾君说,对年俗形式变化要有更多宽容,“新生活、新年俗可以看成是一种年味的流转,从乡里乡亲转移到城市空间,从线下转移到线上。”
专家观点
重情谊才是真春节
□ 新华社记者 王琦 施雨岑 周玮
家庭聚会抢红包,不看晚会抢红包,戳破手机抢红包……近几年,过年手机抢红包风靡,大有成为“新年俗”的趋势。
在民俗学者李汉秋看来,中国节日最重要的内涵在于它是情感的黏合剂,是情谊的强化剂,也是从平日里匆忙的功利境界到天伦境界的回归。把抢红包当作“新年俗”,是走进了误区。
“传统节日是生命的时序,人伦的仪典。简而言之,便是循天时、重人伦。”李汉秋认为,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体系是传统社会人们生活的时间表,是按照自然的时序安排的,又与人生的自然阶段相对应。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注入人伦精神,使其成了以人伦为灵魂的节日。
“春节作为传统节日,积淀了延续千百年的中华文化。”谈起自己眼中春节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,李汉秋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:“春节,集中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”
在李汉秋幼年时代,最喜欢的节日便是春节。每到过年,家家户户的孩子们跟着大人祭灶,便会得到平日里吃不到的灶糖、灶饼,长辈们会想尽办法张罗一桌好吃的年夜饭,给孩子们置一身新衣。
“现在想来,那都是充满温情的回忆。”李汉秋说。那时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集中于“温”和“饱”二字,因此,过年便成了集中实现这一愿景的时刻。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不再是吃穿,而是更加多元、更多集中于精神层面。
“随着时代变迁,我们的春节也要与时俱进,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,与人民生活的节奏相契合。”李汉秋说。在他看来,春节民俗文化的创新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。“商家要开动脑筋,要创新。政府也可以成立研究机构,把一些沉睡多年的好传统找回来,发掘出来。”
当前,一些城市在春节开展灯光秀等群众文化活动,力图丰富百姓的节日文化生活。在李汉秋看来,这体现出政府正在进行着一些有益尝试,但春节民俗要更好地走下去,还需要更多深入到家庭里去的过节方式,这样才能静水流深,传之长远。“一切年俗有了生命的真谛,才会长留心底温润终生。”李汉秋说。
责任编辑:邹玒